一则新闻标题《女子在银行买保险 需活到105岁才能取回全额保费》吸引了我的眼球,点进去一看细情是:浏阳汤女士5年前在一家银行办理了一项业务,约定每年定期存1万元,存满5年,不但能拿回本金和利息,还会有红利。结果,最近她取钱时却被告知,合同要到2076年才到期,“银行说现在取,只能拿回本金47000元左右。”(网易新闻 2月21日)

  保险业务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和银行存款、理财、基金等一样是我们金融生活的一部分,涉及到了我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人保、财保、车保等等。为什么买保险,相信我们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保险可以给家庭一个保障,简单的说就是现在做将来的准备,有钱时做没钱的准备,年轻时做老了时的准备,健康时做不健康时的准备,同时买保险业能让闲钱不要贬值,避免通胀风险。买意外险,只为行程路上一份安心;买医疗险,只为生病住院少一份;买教育险,只为能给孩子确定的未来;

  买养老险,只为在夕阳下无忧的笑脸。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需要保险的保障,在危险和风暴即将来临时,帮助我们尽可能地做好防备工作。

  保险存在的历史接近500年,它经过500年考验,一定有存在的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保险业务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投资时间长,也许长至二、三十年或更多,还有就是回报率较较低,客户利益受损。新闻中提到的汤女士遇到的麻烦就反应了这一问题,汤女士买保险本意是收益大,但当急用钱时却发现自己心仪的这份保险还让自己吃了亏,不仅本金不保,还有损失。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保险公司的夸大甚至欺瞒,由于当事人的贪心甚至利益至上,保险不仅没能保障人舒心,反而惹了人烦心。

  所以我们得正确看待保险的利与弊,通过正当的途径,选择合适的保险,做好利益与风险的评估与对比,我们就能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为我们生产生活学习保驾护航。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从事销售工作时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如实向客户告知保险产品的犹豫期、保险责任、电话回访、费用扣除、退保费用等重要事项。也要求我们保险当事人办理银行业务特别是理财业务,一定要看清合同条款,明确权利和义务。

  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手头的钱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如何让保障自己的利益才是重点。最后,奉劝大家也告诫自己:收益与风险并存,保险面前理智对待。(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