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理财丨江西银行存管丨市政独资企业参股丨A轮风投丨年化收益率13%

  古人参禅的时候要经历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仍是山,看谁仍是水”。

  从本原到事物的复杂性再到返璞归真,人们对于世间事物的认识都有类似的体悟,我对网贷的认识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很多粉丝们在订阅号后台问我为什么在工作繁忙时还兼顾着写网贷文章,我的回答是:希望通过我这些年的观察,通过我的一些感悟,一些经验,给大家一些参考,虽不是斧钺钩叉等利器,至少能防身护体,练就慧眼。确实,结缘网贷也有些年头了,这次就和大家聊聊神剑是如何炼成的(捂脸)。

  邂逅网贷,大概还是在拍拍、红岭创投独领风骚的年头,京城圈子小,这些消息早已引起热议,金融危机过后的阴霾让大家对这种点对点的投资模式显得格外注意,不少做互联网的朋友也跟我有意无意的画饼,其实P2P在美国兴起的时候,已经被定位于信息中介平台,由于国外完善的征信体系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使得P2P风险可控,投资人能够获得真实的信息有选择性的进行投资。我也清楚网贷在国内确实大有可为,P2P给予中小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资金帮助,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保障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的平衡意义。但是心动也好,看好也罢,我并非是金融的专业人士,但对金融为各个行业打通流通渠道、交换资源、输送能量的“本领”怀有敬畏之心。我本无鸿鹄之志,只求偏安一隅,做做研究,做个安静的参与者就够了。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互联网人才的剧增,做平台的资金、技术门槛不断地刨低,网贷行业开始野蛮增长,网贷“创业淘金热”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才转战互金,越来越多的小白参与进来,更有不少居心叵测的人,盯准了互金这块肥肉,撕咬抹黑网贷平台,这是行业的悲剧。

  果然好景不长,互金行业画风巨变,人们对于网贷的美好信任慢慢瓦解在频繁的网贷诈骗案例中。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管以及有序地引导,P2P行业呈现无比混乱的局势,一家平台随便包装一下,就可以打着P2P的形式公然非法集资。e租宝事件彻底击败了很多人对于这个新兴行业的信心,央视广告给其披上了高大上的外衣,直到事件暴露,人们才似乎幡然大悟,看似很美好的互联网金融只是表象,繁华的背后是千沟万壑。P2P虽有在中国发展的有力土壤,但也有可能因为太年轻水土不服早夭。身边不断有人中雷倒地,行业鱼龙混杂,借款人赖账成本低,投资人安全意识薄弱,种种现象让我对网贷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在乱象丛生的互金行业里,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种怀疑的态度慢慢走向平衡是从去年8月份的《网贷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对银行存管、信息披露、小额分散以及网贷发展十三条红线,行业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文件规范。为期一年的整改期限开始了,我确实看到了不少平台在合规中所做的努力,金交所产品禁止了、广东地区债转产品有条件地开放以及存管属地化的发展趋势,确实起到了规范行业的作用。

  国家监管部门规范的文件出台,确实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将摇摇欲坠的网贷从悬崖边拉了回来,稳住了投资人怀疑的心,挽救了这个普惠意义深远的行业。监管政策肃清了行业乱相,用具体要求限定了经营边界,以防止大平台粗犷扩张;用合规抬高成本,剔除没有盈利能力的小平台;用穿透式管理,分辨平台网贷属性的真伪。国家的监管,与其说是因为行业的“臭名昭著”,倒不如说是政府为网贷行业站台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国家的重视,”投资跟着国家政策走准没错”,所以,对于网贷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

  但是很多投资人并没有看清这些状况,包括很多的粉丝,仍然会出现类似于陆金所空穴来风的微信内容而仓皇出逃的现象。自媒体时代,更有许多的投资人,听信“枪手们”别有用心的引导,认为他们是投资的救命稻草,殊不知“枪手们”最不需要考虑的,就是后果。平台出钱,他们只需要抨击其他平台,帮“主子”说好话,何须管“主子”风控?何须管投资人投资安全?投资人仍然会因为质疑区的一句话而辗转反侧,而这种种现象,究其根本,是投资人对行业的真实心态极度恐惧。

  行业的新疤旧痕,都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重重的案底。

  因此,我想为这个行业做点事,为大家做点事,告诉大家一点真相,一些平台不愿意说的话,一些行业内的伤痛,一些更有实际意义的做法,一些我的见解。用我对行业这些年的观察与见解,用我曲折的经历,让大家对这个行业多一点点信任,多一点点方法,多一点点机会与希望。

  作者:六脉神剑 微信公众号:网贷神剑(ID:P2Pshenjian)